“单价超过8300万美元?比俄罗斯人自己用的都贵,这不是冤大头是什么?”
当年苏-35这笔买卖敲定的时候,网上全是这种声音。也难怪,大家想不通。时间往前倒推个四年,2011年,成都的天空,那架黑色的歼-20石破天惊,所有人都觉得,我们自己的顶尖货出来了,未来一片光明。可这股兴奋劲儿还没过透,我们反手就花了约20亿美元,去买邻居家的24架苏-35。
这事儿在当时,怎么看怎么别扭。
说白了,歼-20的首飞,更像是一次高调的成果展示,告诉世界我们能行了。但一个型号从能飞到能打,再到稳定地批量生产形成战斗力,中间的坑,比想象的要多得多。发动机就是个绕不开的坎,我们自己的WS-15还在攻关,性能成熟稳定需要时间。而2015年前后,南边海上可是一天比一天热闹,光靠着那些已经服役多年的老将,心里多少有点不踏实。
就在这个节骨眼上,苏-35出现了。俄罗斯人把它吹得天花乱坠,什么“四代半战机终结者”。抛开这些宣传词,它身上有两样东西确实很诱人:一个是“雪豹-E”无源相控阵雷达,性能不俗;另一个,就是那两台117S矢量推力发动机。这玩意儿对当时急于在发动机技术上取得突破的我们来说,简直就是送到眼前的活教材。
所以这笔交易,表面上是买飞机,里子上可能带着点“偷师学艺”的心思。据一些后来的分析,合同里很可能打包了相当数量的备用发动机和关键技术支持,这钱,花得就不那么简单了。
当然,桌面上还有另一层考量。2014年克里米亚事件后,俄罗斯的日子很不好过,被西方世界围着堵。我们这份价值20亿美元的大单,无异于雪中送炭,巩固了双方的关系。这种国家间的大宗交易,从来都不是纯粹的商业行为,背后牵扯着复杂的国际关系和战略默契。
至于那个被反复提及的价格,其实也是个外行看热闹的话题。国际军贸从来不是买个裸机就完事。飞行员的培训、地勤的整套设备、后续的维修保养、配套的武器弹药……这些全算进去,才是总价。我们买的是一整套能立刻上手形成战斗力的解决方案,而不是24个铁疙瘩。这么一算,那笔钱,也就算不上多离谱。
那么,这些花了真金白银请回来的“高手”,到底去哪儿了?为什么后来好像就听不到它们的声音了?
其实它们哪儿也没去。最后一批苏-35在2018年底交付后,全部署在了南部战区空军的王牌部队,直接面对着任务最繁重的方向。换装后,这支部队很快就形成了战斗力,在那些我们看不见的远海长航、绕岛巡航任务中,苏-35的身影从未缺席。它航程远、挂弹多,非常适合执行这类任务。
之所以感觉它“消失”了,原因说出来甚至有点凡尔赛:我们自己的装备,更新换代的速度太快了。
这几年,歼-20开始大批量服役,歼-16、歼-10C这些国产四代半战机跟下饺子似的装备部队,数量和质量都上来了。有了自家产的、性能更先进、用起来更顺手的新飞机,苏-35这位曾经的“外援”,自然就从新闻头条上退了下来。
它没有消失,只是融入了中国空军这个更庞大的体系里,成了其中一个不那么起眼但依旧可靠的棋子。它的低调,恰恰反衬出我们航空工业这几年的井喷式发展。
回过头看,当年买苏-35,更像是一次精明的过渡性投资。我们用金钱换取了宝贵的时间,填补了歼-20成熟前的战力真空,顺便还观摩了别人的先进技术。现在,这位“付费请来的老师傅”,已经完成了他的历史使命,默默地在岗位上发光发热。而当年的学生,已经羽翼丰满,开始自己定义未来的天空了。
炒股配资正规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