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证券报记者走进江苏淮安,探访中国水务投资集团在华东区域的标杆项目——淮安自来水有限公司。步入公司智慧大厅,巨幅电子屏上实时跃动着管网压力、水质数据和供水网络图谱,这座“中央处理器”正精确地掌控着水的旅程。从城市到乡村,中国水务用二十年时间编织起一张覆盖全国16个省份的庞大供水网络,水处理规模达1600万吨/日,年水处理量超过24亿吨。“未来,中国水务将继续以全产业链布局推动城乡供水一体化,以科技创新赋能智慧水务,以绿色发展守护绿水青山,成为价值卓越的国家水务旗舰企业。”中国水务相关负责人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科技让每一滴水更“聪明”
走进中国水务淮安自来水有限公司水质检测中心,穿着白大褂的检测人员神情专注,如同“水质医生”,对各式水样进行着细致的分析和诊断。实验室内,各类高精尖设备一应俱全,这些设备可对水样中的170项指标进行扫描式筛查。来到淮安自来水有限公司的管网调度中心,大屏幕上实时显示着全市管网的运行状态,仿佛是水务系统的“智慧大脑”,每一滴水流经的路径,都被精确捕捉、智能调度。
“我们整合了供水计费、报装、抄录等系统,打造了这个智慧水务平台,实现了全流程智能管控,大幅提升运营效率和服务质量,构建起数据互通、业务规范、管理全面的标准化管理模式。”淮安自来水有限公司技术人员指着屏幕上的数据流介绍道。这个系统已成为传统水务价值链转型的“中央处理器”。
供水能力达49万立方米/日,供水管网总长4300余公里,服务人口逾120万;从单一供水业务到涵盖城乡供水一体化、智慧水务的全产业链……淮安自来水有限公司着力打造“服务前置、材料最简、环节最少、效率最高、管控到底”的供水服务新模式,为用户提供高标准、高效率的用水保障。
科技创新在水务领域的应用远不止于此。在污水处理领域,中国水务旗下溧阳水务集团联合相关单位研发了自动化精确加药系统,通过“前馈+人工智能算法模型+后馈”控制平台,碳源费用大幅降低。智慧水务的建设不仅停留在城市,中国水务还建立了“农村供水数字化平台”,探索健全农村供水长效管理机制,结合智慧城市发展要求,推动农村供水一体化、数智化运营管理取得新成效。
从大屏上的数据跳动到田间水龙头的清泉涌流,科技正在让每一滴水的旅程变得更加“聪明”。
破解农村供水“最后一公里”
地处丘陵山区的溧阳,曾因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30万群众长期依赖分散式供水,再加上过去供水管网老旧、漏损严重,末梢水水质较差,部分地区常常面临“夏季水源不稳定”“一到晚上就没水用”的问题。
中国水务华东区域总部联合溧阳水务集团启动南渡片区区域供水项目,3000多公里管网、三座水厂同步推进建设与改造。如今,溧阳已形成覆盖全域、日供水28万吨、服务80万人口的供水保障体系,而这样的实践正在华东区域遍地开花。
在安徽和县,面临地形复杂,农村供水长期面临管网老化、水压不足等问题,华东区域总部投资扩建增压泵站、新建备用水厂,改造168.5公里管网,将供水网络覆盖至全县每一个角落。在安徽金寨,采用EPCO模式推进梅山全军桃岭双河管网延伸工程,工程团队翻山越岭勘察地形,优化设计方案,确保项目最大限度发挥经济社会效益。
作为中国水务区域战略落地的“排头兵”,华东区域总部业务范围已覆盖苏浙皖三省,管理34个供排水项目,水处理能力达250万吨/日。数字背后,是无数个山区家庭从“没水喝”“供水不稳”到用上“放心水”“幸福水”的变迁。
“管理提质、运营增效的‘刻度’是数据指标,但‘温度’始终是民生需求。”中国水务华东区域总部负责人表示,公司将持续以数据为矛、民生为盾,在每一滴水的旅程中镌刻责任与担当。
从“供水商”到“水生态服务商”
在寿县新桥水厂,雨水回收系统将施工降水转化为绿化用水;在荣成烟墩角村,水环境治理项目让天鹅湖重现“万只天鹅舞”的盛景……
从供水到水生态治理,中国水务的业务边界不断拓展。例如,直饮水业务在江苏淮安、浙江永康、山东青岛等地投入运营,形成3款产品、2项专利授权;合同节水管理试点在邯郸市多个区县推广;在污泥高效脱水剂应用、管道清洗技术等方面强化科研成果转化;淮安市水质检测公司、泗洪水务等入选“江苏省科技型中小企业”……
“从单一供水到‘供水-排水-水环境治理-再生水利用’,我们正竭力加快构建可持续发展的水生态体系。”中国水务相关负责人表示。
站在二十周年的新起点,中国水务将继续推广“总部领航-区域赋能-基层执行”经验,持续推进数字化、智慧化、标准化建设,不断拓展业务版图,提升供水服务的安全性、普惠性和可持续性,在服务民生、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征程上砥砺前行。
炒股配资正规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